雾化吸入 是呼吸科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,相对于输液、口服药物,其优点是疗效好且全身不良反应少。
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对雾化吸入存在众多误区,下面就让小编来回答一下大家的疑惑。
雾化应保持上半身直立的姿势,调整好让患者感觉到舒适。
通常雾化时间(给予一剂药物的时间)取决于雾化药物的量和进入雾化器的驱动气流量。药物用量越大、气流量越低,则雾化时间越长,一般以 5~15 min 为佳。
由于雾化器本身的结构问题,临床常用的喷射雾化器,使用时约有 1~3 mL 的液体无法雾化,附着在挡板和储液罐内,通常建议单次雾化液的体积在 3~6 mL 为适宜。
事实上,雾化吸入可采用吸嘴或面罩给药,但吸嘴通常是更优的选择。原因一,面罩吸入可发生药物在面部和眼部的沉积。尤其是在给予抗胆碱能药物时,这些药物的沉积可能会导致视力模糊、瞳孔散大和青光眼的恶化。原因二,面罩给药时,药物也会经鼻腔吸入,导致药物大量沉积在鼻咽部。所以,雾化给药时应该优先选择通过吸嘴吸入,同时提醒患者治疗时紧闭双唇。
患者的呼吸模式影响着气雾剂在下呼吸道的沉积量。呼吸频率快且吸气容积小时,肺内沉积较少。吸气流量过快,局部易产生湍流,促使气溶胶因相互撞击沉积于大气道,导致肺内沉积量下降。当吸气容量恒定时,随着潮气量的增加、吸气时间延长,深而慢的呼吸更有利于气溶胶的沉积。因此,应当鼓励患者在雾化时采用正常潮气量的慢呼吸模式,间断采用深呼吸的慢呼吸模式。
1. 钟南山. 呼吸病学 [M].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12.2. 蔡柏蔷, 李龙芸. 协和呼吸病学 [J]. 2011.